对话李宁集团副总裁宋春涛:李宁集团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不牺牲产品功能,宋春涛表示,环保和专业运动并非零和关系,公司正积极探索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和生产中,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既环保又具备高性能的运动装备,李宁集团重视可持续发展,并致力于平衡环保与专业需求,推动运动产业的绿色发展。
2025年世界地球日前夕,成都春熙路银石广场,一处以绿色植物、再生材料与环保装置构建的“Nature自然空间”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这是李宁集中呈现其环保产品“全链路”成果的一次尝试:从生物基䨻丝跑鞋、无水染色与植物染工艺,到用回收塑料瓶制成的专业比赛服,再到仍在继续探索中的全降解运动鞋,一条从“一根丝”到“一双鞋”的绿色路径逐渐清晰。
在“双碳”目标与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共同驱动下,环保已成为全球运动品牌绕不开的命题。Nike推出可回收材质的Space Hippie系列,Adidas与Parley合作推出海洋塑料系列等。相比之下,中国运动品牌起步较晚,整体仍处于“从点状到全链路”转型的初期阶段。
环保是否会牺牲产品性能?如何平衡绿色材料成本上升问题?“环保和专业不是零和关系,而可以是一种共生。”李宁集团副总裁宋春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部分环保材料成熟后成本已逐步向常规材料靠拢,但量产和普及需要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主动推进。
从点状到全链路:环保和专业可以共生
在成都的“Nature自然空间”展览中,李宁以“源于自然”“自然而染”“自然新生”“回归自然”4个展区串联起全链路体系。展区中,蓖麻油制成的生物基䨻丝、无水染和植物染工艺、回收塑料瓶制成的环保纱线,以及李宁与科研院校联合攻关的全降解鞋,构成了绿色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
长期以来,环保理念在鞋服行业的推进并非易事。一方面,运动鞋服产品由多种复合材料构成,结构复杂;另一方面,鞋服产品高性能的需求也让环保转型难度变高、成本加大。以运动鞋为例,一双运动鞋往往由30多个部件组成,从“一根丝”到“一双鞋”,看似简单的路径,实则包含了聚酯切片、纱线抽丝、纺织织造、鞋底成型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的“绿色升级”,都意味着巨大的研发挑战。
近年来,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推进,ESG指标逐渐成为品牌在资本市场、供应链乃至消费者层面建立信誉的关键标准。国际运动品牌如Nike、Adidas、Patagonia等均先后布局绿色材料与回收技术,而中国运动品牌也在逐步构建各自的可持续路径。但整体而言,国内行业仍以“点状试水”为主,仍需解决全面系统化的挑战。
李宁的环保路线图最早可追溯至2011年推出的“MIX概念鞋”与“绿色轮胎鞋”等早期探索。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近年。宋春涛坦言:“我们经历了从最初的点状产品试水,到现在一个体系化全链路生态的过程。”
“从体系化的角度来讲,除了李宁公司自己的绿色运营,比如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到物流、到终端运营这样一个闭环以外,还会关注到我们的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宋春涛表示,相对于点状的“尝试完就结束”,李宁如今通过构建完整的全链路生态,有助于在品牌层面形成更清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形象。
但是,环保材料是否会影响运动性能?这是专业运动领域长期存在的疑问。
“这是一个市场误解。”宋春涛回应道,“环保和专业不是零和关系,而可以是一种共生。”他以李宁䨻丝材料为例说,这种取材于蓖麻油的生物基材料不仅更环保,也具备良好的弹性与耐久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款高性能跑鞋中。
在服装端,李宁亦在尝试将环保材料应用于专业比赛服,体现产品的专业环保兼具的性能。2023年起,李宁为CBA联赛球员提供由再生纱线制成的比赛服,2024年则扩展至羽毛球、乒乓球项目。据悉,每套比赛服至少使用10个回收塑料瓶制成,相关材料应用已累计回收超过1.9亿个塑料瓶。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不会以环保为由抬高售价”
环保和专业共生的背后是研发投入,这在初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随之而来的,便是成本平衡的现实挑战。
对此,宋春涛坦诚地表示,创新的环保材料前期确实存在一些成本升高的问题,但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推进,一些环保材料的成本已逐步向常规材料靠拢,而量产和普及需要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主动推进。“我们不会以环保为由抬高售价,成本多数已经可以由企业内部消化。”
实际上,在行业中,从研发突破到推动量产始终是一个渐进式探索的过程。早在1994年,为了减少碳排放,Patagonia便率先在全球运动服饰行业尝试将传统工业棉花全面替换为有机棉,即使这一转变意味着生产成本提高2倍。为了应对成本增长,Patagonia对有机棉产品进行了提价,与此同时,呼吁更多品牌共同参与有机棉的供应链建设。最终,Patagonia有机棉产品销售量反而实现了25%的增长。这一举措最终促使Nike、Gap等国际品牌相继加入有机棉供应链,成为可持续转型的早期范例。
宋春涛说,消费者走进门店、选择品牌的产品,一定是基于专业功能价值、情绪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综合考量。“推动绿色环保、做可持续,就必须要把握好平衡和尺度,平衡当期的经济效益、一家公司所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所需要创造的社会价值。”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的态度也在转变。普华永道2024年5月发布的《消费者之声调查》显示,46%的消费者表示正在购买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商品支付高于平均价格9.7%的价格。但另一方面,市场上也不乏质疑的声音,消费者到底是在为环保买单还是在为品牌营销买单?
“我们做任何绿色产品的环保材料应用都不能是所谓的‘噱头’,它必须是真正意义上对产品功能有所助力。”宋春涛表示,环保理念不仅关系品牌的社会责任,更是塑造品牌长期价值的重要组成。“可持续发展正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一个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本质上都会兼顾当下发展与长远发展。”
据介绍,在企业治理层面,李宁已将ESG上升至董事会战略高度,由董事会全面监管ESG相关事宜,设立ESG管理委员会,推动供应链ESG标准化管理。
尽管中国本土运动鞋服品牌在体系化绿色转型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正如宋春涛所说:“可持续是一件‘难,但正确’的事情。”环保转型对运动鞋服企业而言已不是“是否选择”的问题,而是“如何落地”的挑战,在这条路上,头部企业的主动作为,或将成为行业能否迈向深水区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