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经济大省面临连续的经济下滑趋势,急需一个强大的省会城市来引领和推动其经济发展,面对这一挑战,"强省会"战略应运而生,这一战略旨在通过强化省会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通过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极,助力北方经济大省实现经济三连升,走向全面振兴。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663226
近日,济南市统计公报披露最新人口数据:2024年末,济南常住人口951.5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增长0.8%。
从人口增量看,这一成绩放在全国可以说十分“能打”,在一众北方城市中更称得上亮眼——超过了成都、武汉等省会城市,略低于长沙、杭州。
就在统计公报公布没多久,《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正式对外发布。公开报道显示,这是该政策两年内第三次迭代。
加大对青年科创人才特别是创业人才支持力度,新增3项具体政策,每年新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对于此番人才政策升级版,有媒体用“超预期的政策更新速度”“空前力度”来形容。
不难看出,即便人口增势向好,但济南的“危机感”有增无减。这座北方省会的压力从哪里来?
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山东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42.8万人,过去三年人口规模大幅缩减近90万。严峻形势下,全国第二人口大省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增长引擎帮助扭转局面。重要关头,一度饱受“弱省会”争议的济南,能不能支棱起来?
出招
这几天,济南“抢人”的消息又上头条。
济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济南主动对人才政策“双30条”(2024版)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更符合新时代要求和济南发展实际的《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389054
其中多项举措力度之大备受关注,比如:
新增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相关政策,根据成效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每年遴选数十名创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处于初创阶段的博士后创业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50万元、30—50万元资金支持;
聚焦青年人才关心的住房问题,在保障购房补贴、生活补贴优厚待遇的基础上,追加住房公积金缴存及留济补贴、人才公寓等后续支持。
当地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直言:“今天的济南,正在拿出最大诚意、最实举措、最优服务,让人才站C位、当主角。”
“诚意”还体现在超预期的政策更新速度。据公开报道,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即《济南市人才服务支持政策(30条)》与《济南市人才发展环境政策(30条)》,首次发布于2022年。2023年底,优化后的“双30条”(2024版)对外公布,至此次优化再升级,已是同一项政策两年内第三次迭代。
事实上,济南近几年在“抢人”这件事上一直很拼——
2020年,济南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零门槛落户”政策;
2021年起,以“一座城的名义”,连续四年为大学生举办毕业典礼,市委书记亲自“喊话”留人;
2022年,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40条”先后发布;
2023年,推出首届海右人才节,涵盖5大类206场活动,并为求职群体提供食宿玩乐等系列优惠;
2024年,举办首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出2.6万个岗位……
不夸张地说,在全国频频掀起的“抢人”热潮中,这座北方省会的存在感相当高。
从人口增势来看,济南这几年的表现也不算差。2021年至2023年,济南常住人口规模分别增长9.4万人、7.9万人、2.2万人。
当地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济南常住人口951.5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增长0.8%。这一增量不仅在全国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排名靠前,还超过了成都、武汉、南京、福州等省会城市。在一众以南方城市为主的“增长大户”中,济南的出现则显得更为不易。
与此同时,2024年人口增速相比2023年(0.2%)实现翻倍提升的“佳绩”,也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被频频提及。
重担
从其超常规的人才政策更新频率与不断加码的支持力度看,尽管过去几年已经交出不错的成绩单,济南的紧迫感却丝毫未减。
有观点直指潜藏危机:“放眼整个北方,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单向失血’的态势仍未逆转。”作为我国北方经济大省、全国第二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济南显然无法置身事外。
根据近期公布的各省人口数据,2024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12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江苏常住人口8526万人,与上年末持平;浙江常住人口66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万人。
同期,山东常住人口10080.17万人,比上年减少42.8万人。这意味着,山东成为全国经济前四强省份中唯一一个人口负增长省份。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山东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自2022年首度负增长以来,山东过去三年人口规模分别减少7万人、40万人、42.8万人,大幅缩减近90万人。
仔细梳理数据,这个曾经的生育大省近两年人口快速下降的原因,不单单只是“生不动了”。
根据当地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测算,过去三年间,山东人口自然增长量分别为-9.45万人、-22.1万人、-16.8万人,机械增长量分别为2.24万人、-17.7万人、-26.03万人。
也就是说,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下降趋势下,山东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人口流失。短短两年间人口净流出超过43万人,这也引发外界关于山东人口规模将跌破一亿的担忧。
有专家分析,在全国总人口规模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广东常住人口保持稳中有增,不仅得益于相对较高的生育率,还包括对外来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人口向广东聚集的趋势依然明显存在。
反观山东,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与人口流失急速加剧的双重“暴击”,亟待破局。而当“人口争夺战”的赢家越来越集中于省会和中心城市,在近年来频频发力“强省会”的山东,济南理应挑起更重的“担子”。
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背靠过亿人口大省腹地的省会城市,过去一段时间的人口增势并未达到预期。
此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 年)》及《济南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0 年)》,都曾明确提出到2025年济南常住人口总量预期在1000万人左右的目标。但目前来看,近50万人的缺口,很难在仅剩的一年时间里补上。
“对比现有国家中心城市,千万人口与万亿GDP构成核心指标”,用当地媒体的话说,常住人口破千万不仅是城市能级的跃升,更是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拼图。
而眼看兄弟城市青岛先一步迈过千万人口大关,晋级成为全国“双万城市”中唯二的非省会城市之一,济南的“焦虑”也就更加不难理解。
困局
破局的关键,在产业与人才。
如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樊杰所言,过去是“人随产业走”,未来则可能是“产业随人才走”。城市能否寻求产业与人才高效适配的“最优解”,将是新一轮城市竞争胜负对决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济南近年来一直努力突破的困境。
此前齐鲁人才网针对山东高校毕业生的一项调查显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才竞争决定着毕业生的留存与否,在各项毕业生流动因素中占比分别为21.81%、20.90%和19.74%;只有15.37%的毕业生关心当地人才政策。也就是说,相比一个政策优惠的城市,毕业生更愿意选择一座配套设施完善且更具发展潜力的城市。
换言之,在政策引导带来短期效应之外,如何真正留住人才、“人尽其用”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根据当地媒体此前研究,2018-2022届驻鲁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省内流动从68.21%上升到87.37%,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与此同时,济南、青岛、烟台人才吸引力较强,分别吸引了24.46%、22.15%、13.57%的2022届驻鲁高校毕业生,共计超过全省6成。
图片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济南日报》此前曾指出,随着济南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主导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崛起成势,高能级的产业发展释放出大量人才需求。而因为缺少统一开放的产才供需对接平台,就业信息不对称、岗位供需不匹配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和人才就业的两个突出问题,产业链与人才链难以深度融合。
针对这一痛点,济南在全国首创覆盖城市全域人才就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海右人才就业数智化平台”,着力打通微就业、灵活就业、大学生精准对接渠道。
此次最新推出的《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亦在多处提及“产才融合”。济南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抓好产业链人才引育,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招引紧缺型人才,推动产业人才供给与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底气,产业则决定了城市对人才的长久“引力”。面对日趋激烈的“抢人大战”,济南显然还有更大努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