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眼睛的独特结构变化,表现在失去一个骨环,这一变化赋予其强大的夜视潜能,这种特殊的生理结构使得哺乳动物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环境中,拥有卓越的视觉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并生存于这些环境中,这一发现揭示了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独特之处和进化优势。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到,晚上关灯之后,只要过一会儿,我们的眼睛就能适应黑暗,并看见东西。
然而,您很难在黑夜看到颜色,您只能看到物体的轮廓,但这也已经足以让我们在黑夜中辨认周围环境了。
夜视能力,这绝对是哺乳动物眼睛的天赋,虽然其它种类的动物也可以在黑夜中看到东西,但绝对没有一种动物的眼睛能像哺乳动物这样适应黑夜。
为什么在黑夜我们无法看到颜色?
我们的眼睛中有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是脊椎动物用于分析光线信息的细胞,包括爬行动物,鸟类,以及其它哺乳动物都是通过这两种细胞来感知光的。
视锥细胞是用于感知光线波长的,这意味着我们是通过它来感知到颜色的。所谓的二色觉,本质原因就是它们眼睛中的视锥细胞只有两种或者说只能被两个波长范围的光激活,对于大部分哺乳动物而言,它们蓝色视锥细胞和绿色视锥细胞,人类则多了一种红色视锥细胞,而很多鸟类其实还有还有紫色视锥细胞——它们有一部分视锥细胞会被紫外线部分波长范围所激活。
△ 可见光在电磁波谱中是非常小的一个范围
无论脊椎动物是几色觉,它的视锥细胞都只能被一个波长范围内的光激活——对于人类而言这个范围叫可见光。
视杆细胞则不同,它可以被大部分波长的光激活,但是它无法分辨出光的不同波长,这意味着视杆细胞无法分辨颜色,它只能感知光的亮度。
我们能够在黑夜看到周围环境而无法看到颜色,正是因为黑夜中,眼睛内有效工作的感光细胞主要是视杆细胞,它将各种范围内的光线收集到眼睛中并让我们看到环境轮廓。
另外,由于我们眼睛的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眼球中心部分,而视杆细胞则分布在眼球的周围。
所以,有一个有趣的体验,当您注视前方的时候,您就会发现自己眼睛四周的颜色远没有中心部分色彩鲜明。
哺乳动物夜视天赋
眼睛中拥有高比例的视杆细胞就是哺乳动物夜视能能力突出的一个原因,就人类这种拥有三种视锥细胞的哺乳动物来说,我们的视杆细胞的数量依然远多于视锥细胞——我们的眼睛总共大约只有600万个视锥细胞,而视杆细胞达到1.2亿个,20倍的差距。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调节瞳孔的能力,通过在光线较弱时主动增大瞳孔来让更多光线进入眼睛,从而看到到东西。
当然,其它脊椎动物,甚至是软体动物的眼睛都有这个能力,但是哺乳动物在这方面拥有真正的天赋。
对于现存的鸟类和大部分爬行动物来说,它们的眼球的外部被一个骨环所包围,这个被称为巩膜环。
实际上完全适应陆地的生活的脊椎动物类群大多都拥有这个结构,包括已灭绝的恐龙也拥有巩膜环,只有哺乳动物除外——今天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没有这个结构。
△ SR表示虹膜环
没有巩膜环意味着我们眼睛的“封印”被解除了,可以进入黑夜拯救世界!
巩膜环环绕着眼睛的虹膜,它的存在会限制光线进入眼睛,因为无法将瞳孔眼睛拉伸到更大,而没有这种结构的哺乳动物,能够将瞳孔扩展到足够大,收集更多光线,因此在夜间中能够比那些受到较小巩膜环限制的眼睛看得更清楚。
这就叫天赋,就眼睛而言,其它脊椎动物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像哺乳动物那样具有夜视潜力。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式的夜视能力是有代价的!
巩膜环经常被比作眼睛的“铠甲”,它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陆地动物是非常需要这种保护的,但是哺乳动物放弃了它。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哺乳动物拥有极强的夜视能力?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过去陆地上被更强大的鳄鱼等爬行动物和恐龙所统治,大部分哺乳动物只能转向黑夜寻求生存,或者变成夜行性动物。
以前的学者通常认为,哺乳动物的夜行性是直到哺乳动物出现后,它们为了躲避恐龙才逐渐进化出来的。
但事实证明,在哺乳动物出现之前,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合弓纲动物的一些分支就已经尝试在黑夜中看得更清楚了,它们的巩膜环开始变得更大,以此在黑夜看得更清楚。
之后,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出现,它们在爬行动物和恐龙的狭缝中生存,但由于这些最早的哺乳动物祖先在生理上就已经拥有更好的夜视潜力,这让早期哺乳动物得以在黑夜中出现。
即便在恐龙和鳄鱼统治陆地的时间非常漫长,但是哺乳动物依然存活了下来。
直到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刷新了地球副本,各种动物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哺乳动物抓住机会迅速崛起。
虽然,今天的许多哺乳动物已经在白天过得很好,但是它们依然保留着许多过去黑夜和恐龙阴影下生活的特性。
哺乳动物眼睛的二色觉特征也是过去黑夜生活“后遗症”,另外哺乳动物还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这些也是过去长期黑夜生活“训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