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迎来其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其发展历程可谓历经波折,尽管面临市场竞争和变革的挑战,微软依然努力前行,不断创新并适应时代的需求,这一历程并非易事,但微软始终坚守初心,不断推动科技发展,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五十岁的微软仍在不断前行,展现其强大的实力和无限的潜力。
2025 年 4 月 4 日,微软这家公司迎来了五十岁的生日。
还有比这个时间点,更让人尴尬的「五十岁」生日吗?
美国当天的发布会上,即便有盖茨、鲍尔默和纳德拉三位CEO「三世同堂」,甚至鲍尔默再次上演「咆哮帝」的表演,也抵不过最后被抗议者搅局,「生日会」草草收场。
微软 CEO 盖茨、鲍尔默、纳德拉「三世同堂」|图片来源:微软
同一天,美国总统宣布新的关税细节,美国股市领先全球股市一泄如注,几天蒸发掉超过 5.4 万亿美元。
环球同此凉热,在中国,刚刚「知天命」的微软不得不发表声明,证明公司在国内「停止运营」是谣言。
当然,眼前的困难和波折,对于微软来说,并不是真的挑战。
五十年来,微软屡次涉险:浏览器之战差点儿导致公司拆分;Zune 挑战 iPod 惨败;错判移动互联网趋势,Windows Phone 的起大早,赶晚集;错误收购诺基亚,同时错失收购 Yahoo、Facebook 的机会……这些失误虽未致命,却也让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彻底缺席。
但近年来,微软从未缺席全球上市公司市值前五的排名,不仅如此,它常年稳居前三,在多个时间点登顶全球第一,是全球市值最稳健、成长性最强的科技巨头之一。
五十岁的科技巨头依然老当益壮,不仅是因为大而不倒,而是做对的事比做错的更多。
在微软五十周年生日之际,让我们以后见之明,回溯微软五十年历史中的关键节点——那些濒临悬崖却抓住续命机会的时刻。
这些转折不仅让微软化险为夷,还让它在漫长的科技洪流中,参与、见证、塑造了新的科技时代,成为了如今我们认识的「巨硬」的微软。
01 1980s:「哄骗」 IBM:拿下「世纪合同」
微软成为巨头的第一步,半哄半骗,并不体面。
1970 年代末,时任科技巨头的 IBM,计划推出一款面向普通消费者 IBM PC,但他们并不打算自研系统,于是找到了承接外包的一家小软件公司:微软。
然而,当时微软手上并没有现成的操作系统产品,于是灵机一动,从另一家西雅图小公司手里买下了 QDOS 系统,二次开发后包装成 MS-DOS,拿去给 IBM 交差。
当年的盖茨还没成为世界首富|图片来源:LinkedIn
比起做「改房后做二房东」,微软最绝的一步是,他们在和巨头 IBM 的谈判里,赢得了向其他厂商授权 MS-DOS 的权利。
即微软用「买来的」系统,哄过了当时最大的 PC 公司,还达成了不卖断的授权交易。
随后 IBM PC 成为行业主流,MS-DOS 成为行业优选的操作系统。微软一战封神,从一家小软件公司,一跃成为刚起步的 PC 行业基建师,为下一阶段的 Windows 帝国埋下伏笔。
02 1990s:人人嫌的 IE,救过微软的命
这是微软历史上最惊险的一次「续命级危机」。
上世纪 90 年代,Windows 已经成为了微软的金饭碗。1995 年,微软更是端出了革命性操作系统 Windows 95,引发了科技界的狂欢,上市仅一周就卖掉 700 万套。
那年,一家叫网景的公司推出了一款浏览器,它像 Windows 95 一样横扫市场,一度占据了全球超 80% 的浏览器市场份额。
然而,网景的愿景是:未来所有应用都会「在浏览器里运行」,只要能上网,装什么操作系统不重要。
这下微软坐不住了,网景的流行意味着 Windows 可能面临被架空的风险,甚至被免费且开源的 Linux 取代。
1994 - 2009 年浏览器市场份额变迁,绿色是网景,蓝色是 IE|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于是,微软以近乎不计代价的方式,对网景发动了一场最具争议的浏览器之战:微软把并不好用的 IE 浏览器强制捆绑在 Windows 系统中,出厂默认安装,无法删除,还向 PC 制造商施压,要求他们不能在系统里安装其他浏览器。
这一策略简单、粗暴但有效,网景用户份额迅速被蚕食,最终被 AOL 收购后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微软的这场胜利堪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差点儿把公司玩没了。
03 2000s:绝地逢生:Windows XP
浏览器之战的胜之不武,让微软差点儿分崩离析。
1998 年,美国司法部和 20 个州联合对微软发起了反垄断起诉,即大名鼎鼎的《合众国诉微软案》,官司打了整整三年,最终法院初步判决:微软构成垄断行为,必须被拆分为两个独立公司,一个管 Windows,一个管软件应用。
虽然后续在上诉中,「拆分令」被撤销,但微软仍被判违反《反垄断法》,需要公开 API、限制打压竞争对手的行为,并接受长达五年的监管审查。一时间,比尔·盖茨也被媒体讽刺为「科技界的克林顿」,微软品牌形象大大受损。
盖茨参加听证会|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持续三年的诉讼案,也让微软内部的创新放缓,公司文化一度转向「律师优先,工程师靠后」。随着反垄断案接近尾声,微软推出了本不给予厚望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
结果新系统直接卖爆,企业用它办公,网吧用它打 CS,政府、学校、银行统统采购 XP 作系统基座。
Windows XP 的爆火不仅顺应了时代,它深刻地塑造了时代。
微软恰巧踩中了 PC 普及、数字化浪潮刚刚兴起的节点,也因为 XP 的稳定、易用、开放,让 XP 陪着一代人,进入了数字化,见证了世界从离线走向联网。或许你、或许我,对电脑的初印象,都源自于那片蓝天白云、绿草如茵。
图源:微软
尚处于公司成立以来最低谷的微软,或许也未曾预料到:这套诞生于三年诉讼时期,发布于反垄断案和解前的系统,竟然成了公司历史上最成功(市场份额巅峰达 76%)、最受用户喜爱(用户使用时间最长、迁移新系统最慢)、生命力最顽强(13 年)的一代作品。
04 2000s:最大的豪赌:Xbox
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灭,PC 出货量见顶,从 2000 年 18.7% 的增速直接跌落至次年的 - 4.9%。
微软需要新故事,经历了 9·11 的世界也需要新慰藉。
比尔·盖茨看到 PS2 从日本走向世界,进入千家万户的客厅,成为他们的家庭娱乐中枢。他也看到了普罗大众对 PC 主要的购置需求:游戏。
微软又一次生出了如对网景般的担心:PS2 不只是一台游戏机,它自带功能丰富的系统,能放 DVD、能联网、还能打游戏,对比当时的 PC 价格更低,娱乐性更高。
这次,微软面对同样体量的索尼,无法再像对网景一样故技重施,他们选择正面对攻。
初代 Xbox|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于是,微软押下重注,启动主机项目,这也是作为软件巨头的微软,首次对硬件战场的全面出击。
2001 年 11 月,Xbox 问世,性能不仅远超同时代的 PS2,在当时购买一台类似性能的 PC 要花费约 1000 美元,Xbox 定价仅为 299 美元。
对主机来说,硬件只是秀肌肉,游戏阵容才是吸引玩家的关键,微软重金收购 Bungie 工作室,其打造的《光环》系列,不仅成为 Xbox 的首发独占神作,更在随后多年里成为 Xbox 的定海神针。
单看游戏效果,Xbox 更胜一筹|图片来源:Tio John
这场豪赌代价惊人。据估算,初代 Xbox 累计亏损高达 40 亿美元,几乎是「卖一台亏一台」。但微软的目的从来不是短期盈利,而是以资金砸出一张入场券,不惜亏损也要把 Xbox 生态做起来。
事实证明,Xbox 这步最初带有防御色彩的险棋,最终把微软带入了游戏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并最终成长为公司重要的营收来源之一。24 年前半路杀出的微软,不仅做到和索尼、任天堂并列被玩家称作「御三家」,还能和索尼、腾讯长期稳居游戏行业收入榜前三甲。
当年微软卖一台亏一台的游戏业务,现在年收入高达数百亿美元。在未来,动视暴雪的在线游戏、堪称「游戏界 Netflix」的 Game Pass、对云游戏的前瞻性押注,还会成为微软游戏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Xbox 的故事,至今仍是科技史上跨界突围与战略性亏损的经典范本。
05 2010s:鲍尔默走,纳德拉来
鲍尔默,大概是微软公司历史上最「难评」的 CEO。
自他 2000 年从盖茨手上接过 CEO 的交接棒后,微软股价长期停滞,市值十多年徘徊不前。
彼时的微软,像一个臃肿、内耗、迟疑的中年人,战略高度保守,创新节奏放缓,固守着 Windows 的成功路径,看着隔壁苹果公司从 iPod 到 iPhone 引领出整个移动互联网,Google 重新定义搜索引擎,Facebook 玩转社交网络。
而微软只能拿着手上的烫手的诺基亚,已死的 Zune,和被 Google 挤到边缘的 Bing,整个公司仿佛陷入中年危机,成为《创新者的窘境》的绝佳案例。
但鲍尔默也并非只懂销售,只会咆哮。在他微软生涯的后期,布局了 Azure 云服务,推动了 Office 365 的诞生。卸任前他宣布了微软重组计划,执行「设备与服务」硬件+云端的战略。
或许,鲍尔默对微软最重要也最被低估的贡献,就是把微软推向了云计算平台,以及发掘了接棒人——纳德拉。
2014 年,纳德拉上任,他不愿再做裱糊匠,而是要做建筑师。
他果断削弱了 Windows 中心地位,把「云优先」定为公司铁律。他砍掉手机业务,转向拥抱 iOS 和 Android 两大对手平台。
纳德拉全力推动 Azure 云计算,收购并拥抱 GitHub 所代表的开源文化,与 Linux 从对手变为伙伴,更在 AI 浪潮掀起前,下注投资 OpenAI。
微软的企业文化也悄然改变,从封闭保守转向开放合作,从单纯追求市场份额转向精心培育开发者生态。
大刀阔斧下反而遍地开花,云服务 Azure 从追赶者强势崛起,业务直逼 AWS;订阅制的 Office 365 成了微软的现金牛;GitHub 和 LinkedIn 覆盖了传统社交媒体外的职业生态圈;而对 OpenAI 的前瞻性投资,则彻底刷新了业界对微软创新嗅觉的认知,也把它推到了 AI 革命的最前沿。
纳德拉不仅是改革了微软,而是重新定义了微软文化和市值。
在他治下的微软,不再仅仅是警惕竞争对手的防守者,而是成为创新者和领军者。
大船难掉头,可纳德拉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不仅避免了让微软撞向冰山,还把微软从 Windows 换到了云与 AI 的新航线。
06 2020s:注资 OpenAI,赌赢了未来
数年前谁能想到,是微软带出的 AI 时代。
即便 Azure 的云业务日益巩固,纳德拉治下的微软也从未忘记移动互联网时代起大早、赶晚集的惨痛教训,以及把 Windows 当成下金蛋的鸡后,微软陷入的惰性与惯性,他们必须确保在下一个计算时代浪潮中占据核心地位。
于是面对刚刚起势的 AI,纳德拉决定 All-in 入局,这并非无脑冒险,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精心布局。
微软和 OpenAI 曾经亲密无间|图片来源:微软
微软敏锐地意识到,未来 AI 的发展将极度依赖强大的云计算能力,这正是其 Azure 平台的优势所在。
OpenAI 有人才和技术,微软有钱和平台,一拍即合下,2019 年微软对当时还是一家前沿实验室的 OpenAI 注资 10 亿。
这笔交易的核心不止是资金,更在于 OpenAI 把模型训练和研究工作独家迁移到了 Azure 平台,微软也成为 OpenAI 技术商业化的优先合作伙伴。
2020 年,微软拿下 GPT-3 模型的独家源代码许可,开始着手往自家业务 Bing、Micrsoft 365 和 Windows 中深度集成,试图在 AI 时代抢先起跑,重拾过去失去的市场。
2022 年,ChatGPT 横空出世,成为移动互联网之后第一个现象级的科技引爆点,生成式 AI 点燃了整个科技行业。
ChatGPT 问世后,微软股价一路走高|图片来源:Google 财经
微软近水楼台先得月,OpenAI 也投桃报李共成楼。
2023 年初,双方合作迈入第三阶段:微软追加百亿级美元新投资,继续锁定独家云伙伴、独享源码权限,并参与未来的商业化分成。
紧接着,以 Copilot 命名的 AI 功能和服务系列迅速落地,微软利用 OpenAI 强大的模型能力,把自家核心产品线进行了全面 AI 化改造。凭借与 OpenAI 的深度绑定,微软成功地将自己置于当前 AI 浪潮的核心位置。
押注 AI,绑定 OpenAI,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技术投资,更给微软注入了创新基因的强心剂。这既是微软对失落十四年的救赎,也是微软面向未来的信心。
五十年来,微软的叙事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软件巨头到平台霸主,再到错失移动浪潮后的失落十四年,最终凭借云和 AI 实现转型复兴。
五十年里,交织着商业的精明与算计,技术的探索与突破,也有过保守、懦弱和踟蹰。然而每一次的关键节点,凭借着对未来的判断和大胆押注,微软一次次给自己续上了命,闯出了路。
如今的微软,它既有巨头的实力和地位,又展现出初创公司般的开放、敏锐和锐意进取。这或许是它走过半个世纪,依旧站在科技行业之巅的关键所在,也是微软能再有下一个五十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