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在光解水制氢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将制氢效率提升200倍,这一技术的突破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清洁能源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此次成果的实现,不仅提高了光解水制氢的效率,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这一进展对于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脑知识网4月8日消息,光催化水分解制氢,作为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关键,对减少化石能源依赖、缓解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宣布,该所团队在二氧化钛中引入稀土元素钪,设计出具有定向光生电荷传输通道的催化材料,大幅提升了制氢效率。
太阳能制氢主要有发电后电解水和太阳光直接光解水两种方式。二氧化钛虽被称为“光催化材料”,但被激活的电子和空穴易复合,且高温制备易形成原子级缺陷,降低制氢效率。
科研团队通过“元素替代”和“结构整容”解决问题。他们选择稀土元素钪,因其离子半径与钛相近、价态能中和氧空位带来的电荷失衡、还能重构晶体原子排布。引入5%钪原子后,成功制备出特定晶面组成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形成“电荷高速公路”和强电场,提升了光生电荷分离效率。
测试结果显示,改造后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性能显著提升,光生电荷分离效率提升200余倍,量子利用率突破30%,产氢效率比原来高出15倍。
未来光催化分解水效率进一步突破后,有望实现产业应用,助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Sc掺杂对于金红石TiO2的缺陷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