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致力于打破外界对“代工”的误解,积极引领精密制造领域的创新,他强调公司不仅关注生产制造,更重视技术研发和品质控制,通过持续创新和技术投入,推动精密制造行业的进步,王来春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的领导下,立讯精密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质量,赢得了业界和客户的广泛认可。
在当今全球制造业的激烈竞争中,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讯精密”)作为精密制造行业的佼佼者,一直备受关注。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立讯精密创始人、董事长王来春女士接受《中国企业家》的独家专访,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话题,为公众揭示了立讯精密在全球化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和卓越成就。王来春女士的言辞中充满了对立讯精密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待,也透露出对精密制造行业未来的深刻洞察。
“我们始终将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王来春说。
受访者王来春粗略算了一下,2024年,她飞了202次,大部分时间都在欧美跑。对于一家近九成业务都在海外的制造业龙头而言,全球化早已是王来春创业路上的“必答题”。如她所言,这一年,公司层面最显著的变化,就体现在产业协同效应的深化与全球化能力的突破。
尤其是去年9月收购德国百年汽车线束企业莱尼集团,这一决策加速了公司的汽车业务从区域性向全球化跨越。这场收购,亦被王来春视为自己过去一年的关键决策。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莱尼集团汽车线束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四,欧洲领先,客户涵盖宝马、奔驰、大众、通用、福特等全球汽车主机厂。
王来春认为,依托莱尼集团的技术赋能与本地化布局,立讯精密的客户结构从国内头部车企向全球主流品牌延伸,汽车业务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立讯精密的多元探索与发展成果,离不开“制造能力”这张“肌底”。
2004年,立讯精密诞生。因制造苹果无线耳机AirPods、iPhone手机,这家公司被人熟知。在消费电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主要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产品表现广受客户认可。以立讯精密这样的龙头企业为代表,中国制造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却仍不免被粗暴贴上“代工”标签。“我们始终将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很多人说我们是代工企业,不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条件,我认为这是对精密制造行业的误解。”王来春对《中国企业家》说。
在她看来,客户在提出产品需求时,也会提出很多技术指标要求,有些要求是现有能力可以实现的,还有很多要求是未来性的、当前业内没有的,“这就需要我们企业从材料创新、工艺制程创新、流程创新等不同角度出发,为客户提出解决方案”。更具引领和长远价值的是,“这些创新属于我们这个行业,是其他行业没有的,我认为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企业创造的重要‘中国财富’。”王来春说。
AI大模型浪潮正席卷全球。王来春感受到,AI技术演进速度与应用拓展远超预期。她表示,未来三到五年,立讯精密核心目标是构建“制造 + 科技”双轮驱动的全球化产业生态,公司国际化战略也将聚焦两点:一是强化与全球科技领军企业的深度协同;二是深化技术、标准与生态的国际化合作。
立讯精密始终将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在材料创新、工艺制程创新、流程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同时加速汽车业务的全球化布局,彰显立讯精密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也打破了外界对其“代工”的刻板印象。
未来三到五年,立讯精密将致力于构建“制造 + 科技”双轮驱动的全球化产业生态,深化与全球科技领军企业的协同合作,推动技术、标准与生态的国际化进程。相信在王来春的带领下,立讯精密将继续引领精密制造行业的创新发展,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