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四川贷款余额较年初大幅增加,增加了6697亿元,当季信贷增量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表明四川省的信贷业务在不断发展壮大,信贷规模在持续扩大,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召开2025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通报一季度四川金融运行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四川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6697亿元,同比多增1148亿元,当季信贷增量创历史新高。
一季度信贷增量创历史新高
2025年一季度,四川省金融运行开局良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延续“总量稳、结构优、利率降”的态势,为四川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重任,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季度,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6697亿元,同比多增1148亿元,当季信贷增量创历史新高。
一季度,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较年初增加8007亿元,同比多增1114亿元。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较年初增加8532亿元,同比多增1469亿元。
四川省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因地制宜挖掘信贷增长点,加快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从区域看,宜宾、绵阳、眉山、泸州等地贷款增速领跑全省。
从投向看,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增长稳,余额同比增长8.4%,增速较2月末加快0.2个百分点;“五篇大文章”领域增长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3.5%、12.8%和12.4%,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3月,四川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3%,首度降至4%以下。新发放普惠小微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继续处于历史低位,居民和企业利息负担进一步减轻。
多家银行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利率下行至3%左右
四川既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消费大省,消费金融前景广阔。据通报,截至2025年3月末,全省住户消费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多家银行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利率下行至3%左右。
四川省金融机构聚焦重点消费领域,落实“更新换新”金融新政策。结合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创新推出“焕新消费贷”等定制产品。同时,聚焦拓展新型消费,打造体系化金融支持新模式。突出冰雪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等新兴领域,加强金融与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协同配合。围绕成都“三城三都”(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建设,印发金融支持文创企业发展实施意见。
在服务模式上,推动金融机构在管理、授信、产品等方面探索专营模式,全省设立文创专营支行、文旅特色支行40余家,推出“会展贷”“商易贷”“彩灯贷”等多款特色信贷产品。在融资对接上,利用“天府信用通”综合融资服务平台搭建“市州旅游金融”等特色应用场景,强化银企线上融资对接。
此外,四川省聚焦扩大服务消费,用好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工具。数字文创方面,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会同宣传部门创新推出“文创通”政策产品,为相关文创企业贷款提供40%的贴息和60%的担保费补贴支持。体育服务方面,会同体育部门创新推出“体育贷”政策产品,为相关体育企业贷款提供30%的贴息和60%的分险支持。养老服务方面,加大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工具运用,支持省内普惠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老年助餐公司运营等,并给予1%的财政资金激励,带动养老产业贷款同比增长50.9%。
在优化金融服务方面,四川省着力提升消费支付服务便利性。聚焦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熊猫PAY·蜀易付”支付品牌,推动建成天府国际机场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31个支付便利化精品商圈、90个外汇服务重点网点。其中,2024年末全省外卡刷卡交易、境外来川人员结售汇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45%、46.6%。
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联动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指导金融机构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消费场景实施消费金融让利活动,发挥数字人民币精准直达快享的优势,开展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活动330余场,带动消费5.3亿元、2744.3万笔。依托科技赋能,推动智慧信贷、金融民生互联互通等应用项目落地,助力消费信贷渠道下沉。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