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推出汉唐系列车型,千匹马力价格亲民如白菜价,起售价仅为21万,这一价格相较于小米刚刚发布的旗舰手机小米SU 7Ultra更为亲民,比亚迪汉唐系列以其高性能和出色的性价比,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汽车市场的地位。
1102匹马力,零百加速2.6s,电机最高每分30511转……
这样的参数,燃油车时代卖千万以上,2024年卖70万,42天前卖52.99万,现在卖27.98万。
比亚迪最新汉/唐L正式上市:
中国几乎所有最前沿的智能汽车黑科技,打包价低至20.98万元。
包括但不限于:
1000V平台、行业最强电机、10C倍率兆瓦闪充、云辇电控悬挂、带城区NOA的高阶智驾、四驱混动系统…..
全都标配!
汉唐L的智能
汉唐L全系标配天神之眼B高阶智驾,红标。
现阶段的天神之眼方案,其实可以理解为车端的硬件配置,以及后端的数据体系的统一,至于算法是多家供应商+比亚迪自研的并行方式。
比如天神之眼B的主要算法供应商,是Momenta。
现阶段提供的功能包括无图城区NOA,高速NOA,自主泊车等等。
按照智能车参考的技术/体验代际划分,汉唐L正处于2025年头部、正当代的阵营:
现阶段的天神之眼方案,其实可以理解为车端的硬件配置,以及后端的数据体系的统一,至于算法是多家供应商+比亚迪自研的并行方式。
算法层面,自研BAS 3.0结构上是主流“二段式”端到端网络,分感知主干网和规控主干网。
另外,比亚迪通过440万搭载L2及以上的车辆,建立了超50万场景库,可实现每天训练里程7200万公里,模型每7天可迭代一次。
数据层面,一是基于VLM多模态大模型,在挖掘海量数据的同时,自动获取感知难例,以及老司机的驾驶行为,从而迅速积累高价值训练数据。
二是基于海量智驾数据,通过无监督重建的方式,训练出行业领先的智驾世界大模型。只需输入简单的文字信息,就能生成高价值数据。
以控制为例,将制动、转向、驱动的控制算法上移,并借助AI能力,由中央大脑直接输出指令,做出最优决策。相较分布式算法,集成度更高,控制响应时延缩短至10毫秒,再具体场景中,100km/h的AEB刹停距离可缩短20m;泊车场景下,换挡起步时间提升0.8秒,常见车位停车总时长减少5s以上。
比亚迪透露,从传感器的设计,到感知、规控,再到执行器的精准控制,都是自研。
所以,一定程度上软件研发费用不必以单个项目计,可以算进集团长期研发支出。
其次,天神之眼的硬件方案中,很多明确刻着BYD logo,这说明供应链的自给自足程度极深——同样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第三点当然就是比亚迪巨大的规模,预期销量早已考虑进前期采购、议价环节,再加上所有车型都使用相同方案,管理成本控制和单个品类的规模效应更加明显。
比亚迪从车型定位和成本出发,把智驾分不同方案和覆盖场景的做法,已经成为整个行业模仿跟进的对象。
比亚迪如此划分“高阶智驾”的逻辑引来一些强技术玩家“不屑”,但却成了绝大部分百万级以上主机厂不约而同的选择,反映的是产业链成本和用户需求当下最合适的平衡。
但比亚迪永远比亦步亦趋者更进一步。
汉唐L上的天神之眼B,还有和整车三电系统深度融合的云辇预瞄功能。
智驾传感器采集的路面数据,不仅仅供智驾决策使用(横向和纵向控制),还能为云辇系统提供车身垂向控制的决策依据。
一旦发现路面有颠簸起伏,悬架系统便能提前收到通知并作出应对,每秒可调节近千次。在化解路面对车身冲击的同时,显著提升了乘坐舒适性。
汉唐L的电动
这是比亚迪掀翻燃油车最后护城河和优越感的关键技术,已经不能用简单的“电池电控电驱”来概括。
充电层面,比亚迪超充技术(官方名为兆瓦闪充),直接干到10C——充电峰值功率是电池容量的10倍。
汉L、唐L搭载电池100度左右,意味着充电性能达到三个”1000”:1000V电压、1000A电流、1000kW峰值功率 (即1兆瓦)。
比亚迪在汉/唐L上实现的,是5分钟畅行400公里,一秒充电超过2公里。
你开着最新的汉唐L,插上充电枪后,一支烟或一趟厕所的功夫,即刻满电出发,和普通燃油车相比,已经没有任何差距。
车端10C充电倍率意味着大量的电子瞬间从正极穿过隔膜、电解液,最终到负极。经过的每一个关卡,每一条通道都要畅通,即电池内阻要足够小。
为此比亚迪重新设计了刀片电池电芯。这属于比亚迪核心竞争力,具体实现方案没有细说,但必然是在正负极、电解液、隔膜材料和电芯堆叠工艺上进行了大量创新,给电子在电池内移动创造了高速通道。
散热层面,传统冷却介质都是以冷却液为主,想要带走更多的热,还必须通过冷酶与冷却液进行二次热交换。比亚迪首创立体泳道复合温控系统,电池内上下通道直接充满冷媒,换热性能提升90%,同时相比冷却液,重量大大降低:
电控层面,为了匹配超高功率充电,比亚迪自研全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电压等级高达1500V,是行业首次量产应用的、最高电压等级的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
其实早在2016年量产的比亚迪电动车,就已经实装了800V系统,但当时的情况是迪子由800V的车,但市面上根本没有800V的桩,导致自始至终比亚迪也没想过将800V作为技术亮点宣传。
10C普及,比亚迪也终于入局充电桩建设,第一期全国范围内规划了4000座1000V电压、1000A电流、1000kW功率的超充站。
对比来看,特斯拉中国超充站数量目前为2000多座,对应充电桩11000多根;小鹏超充站建设和特斯拉相当。他们的建设周期都在3-5年左右。
有的用户可能会觉得兆瓦闪充自己用不上,况且比亚迪超充桩建设也需要周期,现在汉唐L全系标配是不是操之过急?
比亚迪同样给了难以拒绝的实用价值:
汉唐L足以“榨干”现行所有充电桩潜力,无论60kW还是240kW,完全100%跑满。
电动层面,汉唐L的四驱版都标配了每分钟30511转的行业最强电机。同样1000V高压,对应单个电机最大输出功率580kW,峰值扭矩5500牛米。
落实到汉唐L量产车,实现超过1100匹马力,零百加速分别为2.6秒、3.6秒。
而且,30511转只是4月汉唐L量产交付时的设计最大转速,远不是比亚迪技术的极限:
还有一个直观数据可以理解新电机的“划时代”意义:额定峰值功率比值,做到了0.52。
而目前市场上主流电机普遍还没到0.3。
比值0.5一般是电机理论性能的分水岭,比值超过这个数据,说明电机的实际荷载和使用效率就越高,也可以理解成类似于内燃机追求的极致热效率。
汉唐L四驱版搭载的这台580kW后电机(申报信息代号TZ210XYW),已经解决了材料、冷却和脱磁技术,至于后驱单电机版本的TZ210XYR,500kW可以看作其低功率版本(对应汉唐L后驱版,马力超过600匹)。
最新四驱混动DM-p
比亚迪DM混动家族如雷灌耳的是DM-i,极致省油。但大家长期忽视了DM-p:高性能混动四驱。
因为之前的DM-p更加像比亚迪为炫技推出的“限量款”,车型售价30万左右,的确不是SKU中走量的主力。
汉唐L的混动版搭载的第五代DM-p,有了重大升级。
专用 1.5T 发动机、刀片电池、三合一后驱动总成,支持两驱 + 四驱自由切换:
首创“全速域轮端解耦技术”,号称可将油耗降低 0.5~0.8L / 100km:
插混专用 1.5T 发动机拥有最高 45.3% 的热效率、115kW 额定功率、225N?m 最大扭矩。
第五代 DM-p 加持下:
比亚迪汉 L 百公里加速 3.9s、NEDC 百公里亏电油耗 4.6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 1200km比亚迪唐 L 百公里加速 4.3s、NEDC 百公里亏电油耗 5.6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 1270km
更大的升级是第五代 DM-p 搭载 AI 能耗管理系统,通勤场景节油 12%、导航场景节油 18%。
第五代DM-p同时还支持智能地形识别,可根据不同地形智能切换控制模式,以及地形识别为基础,比亚迪还研发了“动态跟踪扭矩架构算法”,在平顺性、减速流畅度、加速线性度等方面相比上一代均有提升。
比亚迪第五代DM-p不但做到跑车的动力、四驱车的可靠、两驱车的油耗,更关键的是价格打到了和同行后驱车相同的水平:
入门版和中配是后驱,但单电机功率比行业普遍双电机功率都要大。差别集中在后排座椅通风按摩、扬声器数量、车载冰箱等等不影响核心使用体验的锦上添花配置。
以及唐L还单独配备了车载“灵鸢”无人机平台。
比亚迪的汉唐一直都是大众化车型里分轿车和SUV的旗舰代表。
尤其是汉2020年首发,不但是当时比亚迪新能源技术的大成,还是中国汽车工业对传统燃油车列强在动力、配置、体验全面超车的开端。
不到5年累计狂卖近百万辆,是中国汽车在合资中高端主力市场中突破的第一道防线。
从比亚迪汉唐之后,华为、理想、蔚来、小米……不用再苦苦证明中国有能力、有资格造豪华车。
最新的汉唐L,比亚迪展现的则是一种全新的“统治力”:
之前行业卖50万以上的千匹马力新能源“性能车”,比亚迪直接打成白菜价,而且性能更优。
性能之外,友商只能选择性给1-2项的智能车黑科技,比亚迪统统标配。
技术就是新时代的豪华,中国汽车一哥,不是靠合资撑门面的一哥,是真正靠技术立业的全新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