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推出新政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引进演艺赛事活动,最高可奖励600万元,这一政策旨在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优质演艺资源和赛事活动落户四川,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此举有望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就业和消费,为四川经济的复苏注入新的动力。
不久前,第五届“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在四川江油落幕,短短三天时间里商旅文体综合消费总额超过5亿元。这种“体育+”“演艺赛事+”活动,持续撬动消费市场,让四川尝到了甜头。
相关数据显示,就四川而言,体育赛事拉动综合消费超本体消费可达4至7倍以上。眼下,四川正进一步加码“演艺赛事”——
202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引进在川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主办单位,省级财政根据累计售票总人数、售票收入及经济贡献,给予最高500万元激励;引进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主办单位,省级财政根据赛事级别,给予最高600万元激励。
根据四川近日印发的新版《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21条》),在去年9月出台的《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16条》)政策基础上,新政从加快消费恢复提振、帮助企业降本减负、推进企业快速成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4个方面制定21条措施,其中就包括对演艺赛事活动、重大文旅消费促进活动等给予真金白银激励。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片)
新增二手车销售奖励
当前,四川消费市场持续回温。今年1—2月,四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5.7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99.1%。
为加快消费恢复提振,《21条》延续实施《16条》消费信贷财政贴息和消费新场景运营激励2项政策,新增发放“蜀里安逸·美好生活”消费券、二手车销售奖励、首发经济激励、演艺赛事活动激励、重大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激励等5项政策,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针对性。
其中,202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引进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主办单位,省级财政将根据赛事级别,给予最高600万元激励。
2025年是成都世运会举办之年,也是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目标建成之年。公开报道显示,包括第二届世界运动会巡回赛、2025世界台克球巡回赛(成都站)、2025阿布扎比职业柔术巡回赛、世界滑板轮滑联合会城市世界杯等多项赛事将首次落地成都举办,在引进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上持续发力,将形成“观赛一日、留川多天”的新常态,带动文旅商住等综合消费。
同时,四川还将结合重要节假日和重点消费促进活动,同步发放线上和线下餐饮、零售、川酒川茶等专项消费券。此外,将对符合条件的二手车经销企业按其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二手车销售额的0.5%给予奖励,单户企业最高500万元。
据悉,过去一年,四川发放“蜀里安逸”消费券超过5亿元,组织“乐购全川”系列消费促进活动2万余场,发放超亿元的新生开学季、重阳节孝亲敬老“大礼包”,成为四川提振消费的重要支撑。
设立首发经济激励
“首发经济”是今年各地消费的重要发力点,四川也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和银发经济”“发展新兴消费”。
此番出台的《21条》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首发经济激励”,对2025年4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期间,在川开设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中国首店、西南首店的经营主体,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激励。
这背后,正是四川加大国际国内品牌引进力度,推动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在川聚集的持续努力。四川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今年将力争全年引进各类各级首店超1000家,开展活动超2000场,打造一批天府首发新地标和集聚区,进一步推动首发经济本土化、国际化发展,加快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
与此同时,《21条》提出,对消费新场景运营、演艺赛事活动、重大文旅活动进行激励,四川省财政厅解读称,这是“为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趋势,持续激发消费新动力,培育消费增长新动能”。
其中包括,对2025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举办线上线下促销活动,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5%以上、且2024年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符合条件的“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运营主体,省级财政按其促销活动实际投入的50%给予补助,单户最高100万元。
这不仅助力演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对塑造文旅品牌、带动消费升级、提升城市影响力产生积极作用。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消费连接着供给与需求,其背后离不开活跃的市场主体。四川在着力提振消费的同时,也正多措并举为企业“减负”,激发市场活力。
在帮助企业减负和快速成长方面,新出台的《21条》接续实施企业招工成本补贴、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激励、建筑业企业生产规模增长激励、汽车转型升级激励和商贸企业经营增长激励等政策,重点强化对企业融资和市场开拓的支持和激励。
202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通过集中担保增信方式,与银行机构实行“总对总”合作,实施“小微融担贷”,将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荐清单”内的经营主体新增纳入担保支持范围,担保费率按不高于1%予以支持。
四川省财政厅解读,将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
与此同时,四川将加力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以及科技创新专项担保激励,进一步发挥贴息资金和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作用,降低创业者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21条》提出,将加力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激励。2025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在满足支小支农担保业务占比要求的前提下,将全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支持企业库中的中型企业,纳入省级财政融资担保保费补贴支持范围,支持更多科技创新类企业发展。
这也是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类企业发展。
激励企业外拓市场
支持企业走出去,正在成为四川稳外贸的关键举措。《21条》提出,实施企业拓展市场激励和工业企业供需对接激励,其中对202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参加境外线下展会的企业,按照不超过实际展位费用的80%予以激励,单场展会最高10万元。
四川省财政厅解读称,这是为激发企业出海抢占国际市场的内生动力,持续擦亮“川行天下”国际市场拓展品牌。据四川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过去两年全省共组织近7000家企业赴境外参展参会,开展活动300余场,收获意向订单超过1000亿元。
不久前,四川省商务厅发布100场2025年“川行天下”国际市场拓展重点支持的展会和经贸活动名单,其中境外展会85场、境内展会13场、重点经贸促进活动2场。
这也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出海抢占国际市场的内生动力。
而在《21条》中,也对建筑业和商贸业企业重点关注,出台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其中包括,对2025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生产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10%~20%、20%以上,且2024年生产规模100亿元以上的建筑业企业,省级财政分别给予500万元、1000万元激励;经营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15%以上、且2024年经营规模100亿元以上的批发企业,省级财政给予200万元激励等。
这也将激发建筑业和商贸业的发展活力,进一步为消费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供给。从更大范围来看,从《16条》到《21条》,种种迹象显示,四川正在从供需两端发力,畅通经济循环。